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云南省科学技术实力日益增强
日期: 2009年11月24日 16:13       来源:科技部
【字号:

    一、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改革开放后,云南省科技活动进入高潮,科技成果大量增加。1985~2005年已统计的科技成果总量为8062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的科技成果共有5132项,获奖率为63.68%,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97项、国务院部委奖励488项、国家星火奖10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奖95项、云南省科技进步奖及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3419项。
    1985年我国开始实行专利制度,1986~2005年全省获授权的专利14133件,其中发明专利1419件,实用新型专利7943件,外观设计专利4763件(图1)。

 图1  1986-2005年云南省专利授权累计量


    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后,随着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认识的日益增强,云南省科技活动步入大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科技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90年代开始,全省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发展,在矿冶、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农业、医疗、动物疫病、环境安全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其中不乏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与产品,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迅速增强。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全省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大幅跃升,生物、冶金、烟草等优势特色领域在科研基础、技术装备和成果应用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创新能力居于全国领先水平。花卉新品种、重大冶金工艺技术及装备的开发应用,新材料产品的开发,有色金属及稀贵金属资源利用,物流自动化设备和金融电子装备,大型铁路养护机械,红外光电子设备制造,磷化工和煤化工深加工技术等具有云南特色的技术创新在全国优势突出。
    三、科普活动丰富多彩
    1951年,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1956年正式成立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至2005年全省共有各种专门学会、协会、研究会123个,会员15.54万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城镇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的社区科普逐渐兴起,农村科普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全省科普组织网络建设与发展不断增强。1996年12月第一次全省科普工作会议召开,贯彻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了科普工作的方向和目标。2001年首次开展全省科技活动周工作以来,每年以主题形式组织开展了形式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2003年7月1日《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正式施行,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据统计,2000~2005年全省共组织科技下乡5918次,科普讲座、报告1485场,举办科普展览1131次,展出科普展板17000块,放映科普电视1705部,发放科普宣传资料1006.7万份,编印科普期刊20余种发行量176万册、科普小报15种年发行量112.6万份、各类科普图书554种50余万册,对提高全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国内科技合作成效显著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上海与云南建立了帮扶合作关系。1979年中央正式确定了上海与云南的对口合作关系。1995年上海市科委、云南省科委签署了“关于进行双边对口科技合作意向书”,由上海对思茅、文山、红河三个地州开展重点对口帮扶。2002年上海方面正式移交了红河沪滇合作农场、思茅农业科技示范园及文山农业科技示范园。2005年由云南省科技厅和上海市科委共建了“上海-云南技术转移基地”。
    1998年,面对我国加入WTO和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科技创新,重视人才培养,推进科技事业的跨越发展,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率先在国内开展与中国科学院、著名高校、重点科研机构开展以科技、教育、人才培养等为主要内容的省院省校全面合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权威科研机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围绕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启动实施了一批科技、教育、人才培训等高水平的合作项目。1998年以来,云南省院省校科技合作成效明显。云南省院省校科技合作共安排项目540项,投入总经费44.92亿元,其中省财政专项投入6.25亿元,来自省外60所高等学校、82所科研院所的上万名科研人员参与了省院省校科技合作工作。引进和开发新产品241项,新工艺160多项,申报国内外专利300多项,建成380多条中试装置和生产线,共建了132个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实验示范基地,为云南省培养博士生350多名,硕士生580多名。这些项目的实施为云南省新增产值437.47亿元,新增利税50.76亿元。完成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丽江高美古“2米级天文望远镜”、国家探月工程40米射电望远镜、昆明高新五华科技园、一汽红塔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
    2006年科技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签订《科学技术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共同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工程建设、云南花卉星火产业带的发展、云南民族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抗艾滋病新药与戒毒新药研制等工作。2009年在昆明举行的第二次部省工作会商会议上,双方进一步围绕共同推进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建设、继续推进云南特色动物资源实验动物化开发及共享平台建设等合作进行了磋商。
     五、国际科技合作日益扩大
     上世纪50年代云南省主要是同苏联和捷克等东欧国家进行科技合作。根据中苏协议,开展了云锡扩建工程和东川、会泽的新建工程等援建项目。1955~1956年在苏联林业部援助下,首次对云南森林进行了航空测量和森林管理调查。同时中苏两国科学院还进行了动、植物区系调查和紫胶考察研究。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云南对外科技合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对外科技合作逐步恢复并日益扩大。1980~1988年我省对外科技合作项目共42项,合作经费约计300万美元。199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启动。云南省作为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省份,在双方具有相同资源的领域(如锡业、橡胶业、热带作物业、水电建设等),立项支持了以“中缅千亩甘蔗、万亩水稻丰产示范”为代表的13个国际合作计划项目。创造了有国际声誉的替代罂粟种植“勐海禁毒模式”。
    “十五”以来,我省对外科技合作工作在继续加强推进与发达国家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和更广领域开展长期、稳定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同时,围绕技术和产品输出,重点针对东盟各成员国,特别是我省周边国家和南亚次大陆国家,加强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积极推动“科技兴贸”行动计划,支持和引导我省企业(集团)、科研院所和大学开展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技术和产品出口为目标的技术经济合作,不断增强我省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